對架上藝術的意義尋求,已不完全是原創不原創的問題,也不完全是繪制技藝的問題,而是所謂原創、所謂復制有沒有當代文化意義的問題。技藝水平只是一個基礎、一種準入條件,而不總是一種藝術成果。也就是說,繪畫的當代性不再局限在技藝之中,不再是繪畫語言的個人特征,而是以什么樣的觀念從事創作、以什么樣的觀念對待技藝、以什么樣的觀念運用形式的問題”。
技術夠用為止,觀念創新無窮,繪畫的觀念化成為繪畫具有當代性的理由。因此,如果藝術家的創作沒有觀念的介入,沒有適合觀念的藝術創作方法,就不可能達到藝術所涉及的問題。90年代以后,新潮美術的“創新”轉向以“觀念”為主的藝術形式。繪畫在內容和語言上開始呈現極大的開放性和多樣性。很多畫家開始有意識地將自己的觀念意識引入畫面,將觀念因素和油畫形式相糅合,以個人的語言方式來陳述境遇和社會評論。

這種觀念的油畫形式具有消解技術,切入題材和強化觀念的特點。以張曉剛的《大家庭》為例,用傳統的創作方法是無法達到作品涉及的家庭照片這一類本應屬于輕松愉悅的普通家庭生活,卻同時也被標準化了意識形態化了。使畫面在單一的技法之下引述了歷史的沉重和對個性的壓抑。在以人物油畫的為主要藝術表現的作品里,“創新”則是觀念傳達的最佳方式,且作品明確地體現了觀念:以大眾的方式對社會現實進行響應體現出個人主體對大眾和社會的關注、對現實自我狀態的體驗。

“創新”人物形象是創作者精心設計的,完全不拘泥于人物的個性特征,這是“創新”的第二個特征。在一系列創作中的反復登場,體現出了畫家鮮明的風格,主要指體現在作品或人物的符號性指代上。這種符號性指代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藝術家個人風格的指代,二是“類型化”人物形象以一種概念化的方式反復登場形成了一種程式符號??ㄎ鳡栒J為整個文化都是人類活動的符號,不同的文化形式就是人類經驗的不同的符號形式。藝術是情感符號的安排,這種安排是全新的,沒有先例的,不可重復的,是種富于想象力的能動的創造。

即使模仿客觀真實的再現性藝術,也不會毫不改變地照抄自然,而要對自然進行必要的加工改造,以便表現社會性與人的主觀情感,它的符號程式便具有再現與表現兩種功能。藝術是人創造出來的一種直觀形式,用來把握自然與生活,除了再現客觀現實以外還可表現思想意蘊,從這個意義而言,它也可以說是一種可以感知的形式符號。

以上內容為本站編輯,轉載請注明出處:鵬騰油畫藝術網 http://www.diggitlive.com/article-2027.html